2024-03-06 瀏覽量:2528
儲能產業的高速發展對支撐新能源消納,提升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構建新型能源系統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得益于政策釋放、技術進步和風電、光伏裝機量的快速增加,作為新能源的增值產業,我國儲能產業發展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儲能市場和儲能產品供應國家。不過也要看到,我國儲能產業發展還面臨著結構性產能過剩、有效利用率不高、成本高企等諸多問題。對此,應把握新一輪儲能發展機遇期,強化政策優化設計,增強產業技術和商業創新,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產能擴張迅速,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儲能市場前景廣闊,儲能成為各地政府發展經濟新動能重要抓手,政策頻度和力度持續加力。在政策的推動下,眾多企業紛紛進入儲能產業各個環節,產業投資加速增長,掀起全產業鏈擴產大潮,儲能裝機規模倍數增長,尤其是新型儲能。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最新披露的行業統計數據,2022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達7.5吉瓦/16吉瓦時,功率規模同比增長2倍,能量規模同比增長2.8倍。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達21.5吉瓦/47吉瓦時,3倍于2022年水平,連續3年每年新增裝機超過前期累計裝機規模。全國約有27個省區市規劃了“十四五”時期新型儲能裝機目標,總規模約85吉瓦,超過國家之前規劃的兩倍。隨著儲能行業爆發式增長和投產擴張,面對目前有限的儲能市場應用規模,也帶來了行業內結構性產能過剩、儲能產品低緯度競爭等問題。部分企業不得不犧牲短期盈利、打價格戰、做虧本買賣,參與市場競爭。
(二)部分項目“建而不用”,新能源配建儲能實際利用率不高
盡管行業擴產積極,但受市場環境變化、市場機制不完善,行業標準缺失等影響,部分儲能項目盈利水平不高,再加上調度部門青睞規模大的抽水蓄能,“嫌棄”其它新型儲能規模小、“不愿調”,導致存在“備而不建、建而不用”問題,一些企業斥巨資投建的產能面臨閑置狀態。另一方面,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出臺10—20%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強制配儲占電源側儲能比重超過80%。但從實際運行數據看,由于主動支撐等能力不足、收益模式不明確,新能源強制配儲平均利用率低。據統計,2022年新能源側配置儲能日均充放電次數僅為0.22次。另據中電聯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新能源強制配儲在棄電期間至多一天一充一放運行,個別項目存在僅部分儲能單元被調用、甚至基本不調用的情況,所調研電化學儲能項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數為12%左右,而新能源強制配儲項目等效利用系數僅為6%,遠低于火電廠配儲能的15%,電網儲能的14.8%以及用戶側儲能的28.3%。
(三)運營模式和市場機制尚不完善
儲能產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不在于其時長和規模,而在于是否建立起一個市場化成本疏導機制和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首先,相較于美國等國家,我國儲能項目收益來源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盡管國家出臺了諸多政策和文件均強調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可通過容量租賃、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容量補償等方式獲得收益,但由于我國電力市場以計劃調度和雙邊協商為主,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大多省份上述收益不能同時獲得。例如,獨立儲能電站的上網電價、充電電價未有明確定位;輔助服務市場品種單一;儲能容量電價政策尚未出臺等。在內蒙、寧夏、新疆等新能源裝機大省,電力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后,市場化收益有限,收益水平普遍偏低。而在山東、山西等電力市場化改革較好的區域,儲能項目收益仍受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尚小、現貨價格波幅限制、租賃期限短,租賃周期不理想等因素制約。其次,成本疏導機制尚未建立,項目盈虧平衡難以保證。一方面,我國儲能尚未實現規模化應用,技術成本較高。再加上儲能項目開發、土地、接入、并網驗收、融資等非技術成本,導致儲能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我國電力現貨市場仍然以發電側單邊交易為主,儲能成本還不能通過輸配電價疏導至用戶側,成本多由發電側單一主體“買單”,不利于激勵各類經營主體優化配置儲能資源,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儲能建設。
(四)儲能企業國際化發展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我國儲能產業憑借技術、成本以及產業鏈優勢,目前已成為引領全球的優勢戰略產業。在國內產能擴張過速、市場競爭博弈加劇、商業模式尚需改善的背景下,很多儲能企業選擇市場盈利模式更為明晰,利潤率更高的海外市場,通過出口產品、與國外企業合作甚至海外建廠的方式向國際化發展。但由于當前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儲能行業面臨“貿易保護”“產品本地化要求”等方面的挑戰。例如,為爭奪儲能這一戰略制高點,實現產業鏈本土化,美國、歐盟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碳關稅”等政策設定貿易壁壘和政策壁壘,搶占電池材料、電池產品等方面國際標準話語權,一定程度上削弱我國儲能產品國際競爭力,擠壓我國儲能產業國際市場空間。
(五)長時儲能戰略布局落后于英美,技術發展亟待突破
隨著光能、風能占比逐漸上升,其發電的間歇性對電網影響將越來越大,要解決這個問題,光靠建造更多輸電網絡遠遠不夠,必須依靠不同時長的規模化、高安全性儲能技術,尤其是大容量、長時間、跨季節調節的長時儲能技術。它不僅能在更長時間維度上調節新能源發電波動,還能在極端天氣下保障電力供應,降低社會用電成本。為解決長時儲能部署障礙,加大投資力度,美國在2021年提出10年內將電網規模10小時以上長時儲能成本降低90%的戰略目標;2023年3月提出凈零情景下2050年需部署225—460吉瓦長時儲能。英國也提出了面向長時儲能技術的投資激勵計劃,2024年1月提出在2030—2050年部署20吉瓦長時儲能技術。相對美英等國,我國目前還未有專門出臺針對長時儲能戰略布局和激勵計劃。此外,我國長時儲能技術發展相對滯后,規模化和產能擴大面臨瓶頸,目前建設的絕大多數長時儲能滿足要求的僅僅有極少數的熔鹽熱儲能光熱電站,幾個少量的壓縮空氣儲能以及部分液流電池儲能等示范項目。
儲能行業未來10年內大有可為,我們金武士ups電源廠家作為儲能產業鏈中的局部產品供應商,可以組建技術團隊以集成的模式進入儲能行業,這既可以擴大我們主要產品ups電源、電池及逆變器的直接銷售,也可以提升我們企業的綜合技術研發服務能力,總體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