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0 瀏覽量:4805
據報道,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了人民郵電報采訪。
1 數據量持續增長算力無處不在
信息化深入滲透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數據量持續增長。據IDC報告,全球數據總量2020年約為53ZB,2025年預計達到175ZB。
“數據已上升為國家的戰略資源,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越來越得到認可,這一作用是通過數據價值的挖掘體現的。”鄔賀銓表示,數據、算力與算法是數據挖掘的三大支柱,其中算力指的是計算能力或數據處理能力,代表了計算速度、計算方法、通信能力、存儲能力、云計算服務能力等,它是承載數據和算法運行的平臺。除了集中的大型算力中心外,通信與計算深度融合使得通信終端、物聯網、邊緣計算、工業模組、移動通信基站和通信網絡設備等網元也都不同程度嵌入計算能力,可以說算力無處不在。
2 積累數據資源、提升算力水平、做大做強算力產業成為國家戰略選擇
鄔賀銓強調,算力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算力服務成為新時期業務應用的新增點,算力成為支撐數字經濟持續縱深發展的新動能,賦能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積累數據資源、提升算力水平、做大做強算力產業,已經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的戰略選擇。”
3 數據中心發展的五大挑戰
(1)我國當前數據中心總體上仍處于小而散的粗放建設階段,大型數據中心占比低
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20家主要云和互聯網服務公司運營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統計中,美國占比40%高居榜首,中國以10%排名第二,日本、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共計占19%。IDC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數據量占全球的18%。與此相比,我國大型數據中心全球占比10%是偏低的。另一組數據,2019年我國數據中心數量約為7.4萬個,約占全球數據中心總量的23%,但其中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占比僅為12.7%。一些大型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通常傾向于自己持有數據中心,而非利用電信運營企業的數據中心或其他第三方服務,這也是大型數據中心發展較慢的原因之一。
(2)大量的數據中心定位不明確
數據中心在建成一年后的上電率仍未超過40%,跨運營企業的數據中心交互服務欠缺,沒有形成完整的生態,機架租用率低迷,向全社會的外溢作用不明顯。許多數據中心出現運維人才短缺、運維能力跟不上數據中心建設速度的情況。
(3)“東數西算”面臨算力協調挑戰
由于區域間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差異,“東數西算”是我國資源稟賦與區位優勢所決定的。從東部的多個數據源到西部多個計算中心間需要通過網絡來互聯,實現跨區域的算力協調調度,支撐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基于算網協同的算力網絡是盤活算力資源的關鍵。考慮到2021年全球數據中心內部流量占比將達到71%,數據中心互聯和個人用戶分別為14%和15%。數據中心內部流量的均衡和優化調度也將是提高數據中心效率的著力方向。
(4)數據中心核心技術還不能自主可控
Hadoop、TensorFlow與Spark等大數據產業發展的底層技術架構仍由美國科技巨頭掌控,我國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技術方面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5)數據中心面臨綠色低碳發展挑戰
中國電子學會等編寫的《中國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應用發展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全國各類數據中心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0.8%~1%。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5%~2%。數據中心機柜中設備的安裝密度不斷增加,給機柜的熱量管理、電源分配、線纜管理、安裝遷移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戰。
4 數據中心未來發展的四大趨勢
我國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加快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5月,《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出臺,明確部署“東數西算”工程。7月,工信部印發《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用3年時間形成布局合理、技術先進、綠色低碳、算力規模與數字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新型數據中心發展格局。隨著國家加大戰略布局力度,數據中心未來發展路徑與方向如何?
(1)在區域上,向西部發展
雖然東部一線城市IDC需求持續旺盛,但土地資源、電力資源更為緊缺,北京、上海已出臺政策明確限制新建IDC機房。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上海、廣東三個數據中心聚集區在用機架數的全國占比降低到31%,中西部地區數據中心在用機架數的全國占比上升到近39%。數據中心在向西部發展的同時,還是要強調在國家、區域、省市等多個層面按照統一戰略、統一方向、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等方式統籌數據中心的共建共享,避免不切實際盲目發展。另外,西部地區需要盡快培養數據中心運維人才、改善網絡性能、降低連接成本、提升行業服務水平。
(2)在存儲上,向云數據中心發展
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級數據將超過消費者數據。根據IDC報告,中國企業級數據占總數據的比例將從2015年的49%提升至2025年的69%。企業需要對高速增長的海量大數據進行分析,數據存儲將從本地設備遷移至云服務器。傳統數據中心流量從2016年到2021年預計增長1.1倍,而云數據中心業務流量將增長2.2倍,達到18.9ZB/年,預計2021年云數據中心流量將占數據中心總流量的90%以上。根據中國信通院《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19)》,從2018年到2022年中國公有云市場年度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1.1%。
(3)在技術上,推動基于IPv6的分段選路(SRv6)技術在云網融合中應用
以SRv6作為云網邊端統一承載平臺協議,同時應用軟件定義廣域網(SD-WAN)和包括靈活以太網(FlexE)在內的切片分組網(SPN)技術,簡化資源配置,提供業務應用的切片隔離和智能適配,優化云網及多云資源協同,支撐算力高效運用。
(4)在運營上,創新數據中心服務模式
數據中心屬于重資產,大型數據中心效率高但初期投資大,回報周期較長。數據中心要從現在的主機托管(機位、機架、機柜、機房出租)和管理服務(系統配置、數據備份、故障排除服務等)向提供安全防護(防火墻防護、入侵檢測等)和增值服務(負載均衡、智能DNS、流量監控、應用托管、按需定制)等高附加值領域發展。增值服務在數據中心業務中的占比已從2010年的29%增加到2018年的53%,高端增值服務將成為數據中心服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 電信運營企業在算力時代的定位
電信運營企業擁有大量機房、骨干網絡寬帶和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等,具備開展數據中心業務的資源優勢,其市場規模約占我國整個數據中心服務市場的三分之二。鄔賀銓指出,電信運營企業的數據中心在市場響應速度、滿足客戶定制化需求方面還需要繼續提升。
“隨著技術、業務與市場的發展,電信運營企業應該思考在算力時代的定位了。”鄔賀銓認為,一方面,5G的商用加速移動數據的增長,電信運營企業傳統的流量經營將因流量的提升被進一步管道化,增量不增收;另一方面,5G推動網絡向以SDN/NFV為代表的云化發展,運營企業自身需要云能力,同時可以將云能力作為服務輸出,這正適應企業與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需要。根據Gartner和中國信通院報告,2018~2020年全球DC市場增速約10%,而中國IDC市場增速有望達到30%水平。技術與市場結合推動算力成為電信運營企業主業之一的通用化服務。
鄔賀銓認為,與第三方數據中心公司相比,算力網絡更能彰顯電信運營企業在算力時代的優勢。算力網絡是連接與計算深度融合的產物,運營企業利用所擁有的網絡資源和運營經驗,將網絡與云計算能力有機融合,根據應用類型既可提供低時延專線產品和網絡切片,也可提供時延不敏感的大帶寬通道,也可基于應用信息與云的位置選擇對應的WAN和滿足上云需求的路徑,或基于應用信息中的信息安全標識,將數據流量轉發至本地云或公有云,保證內部數據不出企業,還可按需提供增值服務和安全服務,實現用戶的就近接入和服務的負載均衡,提高業務用戶體驗。
“算力網絡成為2030網絡最關鍵的特征之一,在最近IMT-2030推進組發布的網絡架構白皮書中,已經把算力網絡技術作為6G的核心技術之一,包括算力服務功能、算力路由功能、算網編排管理功能等。”
鄔賀銓表示,“很高興看到,中國移動在2021年合作伙伴大會上發布了《算力網絡白皮書》,提出構建以算力為中心,網絡為根基,網云數智安邊端鏈等多要素融合的立體泛在算網基礎設施,推動網絡從云網融合、算網融合,再到算網共生。同時,中國移動等企業還牽頭提出在網計算、算力感知網絡等原創性的技術,為算網融合開發協議和路由體系。”
面向未來,鄔賀銓認為,算網時代對電信運營企業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從現網過渡到全新的算力網絡,實現算力運營、建立算力生態、提供算力服務等不僅需要技術創新,還需要在管理體制機制上做更多的探索,這既是電信運營企業轉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升級版,將為全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夯實底座,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以上轉載自ups應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