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 瀏覽量:3071
日前,廣東省能源局官網發布《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簡稱《方案》)的通知。
《方案》中明確提出,積極推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促進新型儲能與大數據中心、5G基站、數字電網等新型基礎設施融合應用,支持各地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虛擬電廠等試點、示范。
《方案》中還指出,在公共建筑、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積極推廣光伏發電應用。
除此之外,《方案》還對數據中心節能降碳作出來要求,《方案》指出,提升數據中心、5G等新型基礎設施能效水平,加快綠色數據中心建設。而“可再生能源+儲能+IDC”的模式,就是提升數據中心能效水平的最佳手段之一。
政策引導
其實這已不是國家和各地方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第一次釋放鼓勵、推動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應用、部署儲能系統。
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鏈健康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中指出,鼓勵光伏產業制造環節加大綠電消納。鼓勵多晶硅生產企業直接消納光伏、風電、水電等綠電進行生產制造,支持通過微電網、源網荷儲、新能源自備電站等形式就近就地消納綠電;
廣東省深圳市發改委印發的《深圳市關于促進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推進新能源微電網示范建設。探索適應城市光伏等新能源發展的微電網技術及運營管理體制,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儲能設施搭建微電網。對利用分布式能源、儲能裝置和可控負荷組成的微電網示范項目,按項目總投資的20%給予資助,最高500萬;
上海靜安區印發的《靜安區碳達峰實施方案》中提出,推動能源智慧化體系建設。打造國際領先的城市配電網,探索試點鉆石型配電網。探索用電需求響應機制,推動南京西路功能區虛擬電廠建設試點。積極推進源網荷儲充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推廣以分布式“新能源+儲能”為主體的微電網和電動汽車有序充電,積極探索低成本、高安全和長壽命的新型儲能技術應用……
除了鼓勵儲能系統的應用以外,與之“相輔相成”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面,近年來也出臺來諸多相關引導性、鼓勵性政策。
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就曾明確指出,持續提升數據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
一舉多得
“可再生能源+儲能+IDC”的模式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首先,對于數據中心企業而言,一是,儲能可以進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應用占比;二是,通過儲能的形式,可以幫助企業實現“峰谷套利”,在電價低時“充電”,高時“放電”,進一步節約成本;三是,通過完成“需求側響應”,幫助數據中心獲得一種新的盈利方式,進而承擔一部分運營成本。
本次廣東省能源局發布的《方案》中就指出,要提升需求側響應能力。加快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建設和應用,儲備一批高效、快捷、可控的負荷調節能力,實現負荷精準控制和用戶常態化、精細化用能管理。健全電力需求響應市場化機制,提升需求響應能力,支持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分布式發電等用戶側可調節資源,以及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運營商、綜合能源服務商等參與市場化需求響應,打造實時可觀、可測、可控的需求響應系統平臺,力爭2025年我省市場化需求響應削峰能力達到最高負荷的5%。
其次,對于社會電網而言,如果“儲能+IDC”的模式,能讓數據中心更多的參與到社會電網調節當中,提升社會電網穩定性、可靠性。且通過更多儲能系統的投入,可以從整體上提升社會面可再生能源電力應用占比,為整個社會實現碳中和作出貢獻。
綜上,“可再生能源+儲能+IDC”的模式對于數據中心企業和社會而言,均可實現一舉多得。
行業應用
從現階段行業應用情況角度看。目前,數據中心應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可以從兩部分著手,即:采用可再生能源的市電和自建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
可再生能源的市電方面,以作為“東數西算”樞紐節點的寧夏中衛為例,據了解,在中衛的數據中心企業中,已有大部分企業應用上了來自社會電網的綠色電力。
自建可再生能源+儲能系統方面,近年來也有不少包括IDC服務商、設備供應商在內的行業上下游企業布局“儲能+IDC”的新模式。
除了IDC服務商外,設備供應商也在積極的推進儲能產品的落地應用。2022年底,金武士ups電源廠家就與蘭州某大型鋰電負極材料廠,創新推出了依靠太陽能就能直接給數據中心、直流充電樁、照明、空調等用電設施供電;
上述列舉的只是我國IDC行業“儲能+IDC”新模式應用探索的“冰山一角”,隨著各類政策的相繼出臺,以及儲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已有越來越多的IDC產業上下游企業將儲能產品作為公司未來重點研發方向之一。
已現階段應用情況來看,目前“可再生能源+儲能+IDC”的模式應用成熟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在儲能設備方面,需要提升儲能介質的穩定性、安全性;二是,如何實現大規模的部署應用儲能系統。
展望未來
金武士ups電源廠家總工認為,“儲能+IDC”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數據中心新的運營模式的嘗試,在不久的將來,“儲能+IDC”將成為數據中心建設運營層面的“標配”。